经常听说夏日就是要「袪湿」,网上不乏一些自製健康袪湿汤水的文章,教大家去水肿,排出体内多余水份。有些教学更使用药材入膳,例如土茯苓、茵陈等。从中医学角度,到底甚么是湿气重?是否每个人都适合饮用袪湿汤水?今日请来注册中医师何国璋教授爲大家拆解「袪湿」迷思!
注册中医师何国璋教授(图片由作者提供)
湿重与体内多余水份无关!
有人说,湿重是因为体内有多余水份;何教授表示,正确来说体内不会有多余的水份,因为水份会经汗腺及尿液排出,维持正常的人体液代谢功能。如果你有肢困、易倦、腹胀的问题,正是中医学中的「湿阻」或「湿困」,而发生湿阻的病机多与脾胃虚弱、气虚、肾虚有关。
至于湿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指雨露雾湿、气候潮湿等。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形成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内湿与外湿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导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招致外湿的侵袭,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饮食方面,若一味利水袪湿,可能损害脾肾阳气,弄巧成拙;可多加入一些健脾益气的药材或食材,如淮山、茯苓、白朮、党参、炒扁豆、莲子等,可更见起效。
有湿热和寒湿之分
何教授强调不论外湿、内湿致病,均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然而其中的病理转归、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在脾胃功能受损之时,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不同病理变化趋向,当中所出现的症状都不同,要视乎湿重的类型而对症下药;过用寒凉之品,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所以食用袪湿汤水或袪湿茶前切记弄清楚自己的体质,避免药石乱投。怎样区分是寒湿还是湿热?
寒湿型:容易疲倦,身体困重,面白或暗黄;怕冻、手足冰冷、大便稀溏、口淡不渴、腹胀食少、舌淡白、苔腻
湿热型:身体发热,头身困重;胃胀闷、口乾不欲饮,或面目发黄,皮肤出疮疹;小便短赤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
食疗推介: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寒湿型:茯苓大枣茶
材料:茯苓10克、大枣3至4粒、生姜4片
製法:将全部材料浸洗乾净,加水煮约半小时即可,可加入热水反覆沖泡。
功效:温中化湿,健脾安神;寒湿型适用
湿热型:土茯苓丝瓜肉片汤
材料:土茯苓12克、丝瓜1根、生薏米15克、猪瘦肉300克左右、生姜3片
製法:猪瘦肉切薄片及汆水;丝瓜去皮及切块;其他材料洗净,全部放入煲内,大火滚起转文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袪湿;湿热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