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急症,一般建议患者接受诊症后,24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再进行止血治疗。中大医学院研究人员将6小时内进行紧急内镜检查的患者,与诊症后6至24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作比较,发现前者的死亡或再出血风险都没有降低,揭示并非愈早进行内镜检查,便愈能改善治疗效果。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排便时或会出现黑粪。(iStock)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般症状包括呕血、黑粪或两者情况皆出现,医护人员可透过内镜检查找到出血源头,并对病变组织进行止血治疗,以减低再出血的风险和施行手术的需要。国际小组建议病人应在就诊后24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但高风险患者是否要尽快进行紧急内镜检查,医学界仍未有定案。
高风险患者 效果无改善
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于2012年至2018年期间,评估516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人的肠胃道出血危险程度评分(Glasgow-Blatchford评分23分最高,愈高分代表愈高风险死亡或再出血)均达12分以上,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接受诊症后6小时内或6至24小时进行内镜检查。
研究结果显示,6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病人的30日内死亡率为8.9%,6至24小时内镜检查的病人则为6.6%;6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病人的30日内再出血率为10.9%,6至24小时内镜检查病人则为7.8%。
研究证明,高风险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愈早进行内镜检查,并不代表能改善治疗效果以减低死亡率。研究报告最近在全球顶尖医学期刊《新英伦医学杂誌》发表。
先抑制胃酸 减治疗需求
刘润皇教授
负责领导研究的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系主任兼姚连生外科讲座教授刘润皇教授表示,医学界一直普遍以为,愈早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治疗效果便愈好,但今次研究颠覆了这个假设,「我们发现即使患者在会诊后6小时内接受紧急内镜检查,其死亡率、再出血的发生率、及住院日数,都与6至24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没有分别。」
刘续称,诊症后6至24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检查前等待时间较长,期间他们接受较长时间的胃酸抑制治疗,令反覆出血的溃疡数量减少,反映在内镜检查前抑制胃酸有助减少对内镜治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