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言「一年之计在于春」,送寒迎暖,春天对护养身体亦很重要。有中医表示,春天的特性是「生发」,顺应万物生机蓬勃,宜多选食如芽菜及豆苗等嫩芽绿叶,但应避食酸性食物;而要达至更佳的养生效果,此时亦要留意情绪,不宜发怒,亦勿「伤春悲秋」。
中医曹玮雯
注册中医师曹玮雯表示,中医养生是「不时不食」,在春天植物开始发芽、长叶和长花,因此在顺应「生发」的特性,可选食一些嫩芽和绿叶,「芽菜、大荳芽、豆苗、春笋及菠菜等都属具『生发』特性,但要留意芽菜和大豆都属味甘性凉,有清热散毒、利尿去湿功效,因此脾胃湿热、易口乾口渴、大便秘结及小便颜色偏黄人士宜食,脾胃虚寒者就不宜多食。」
春天需要「生发」,一些属「内收」的食物,此时就要少食为妙。她解释,酸味在五行中入肝,有收敛的作用,在春天如多食味酸的食物,将不利阳气的生发及肝气疏洩,若肝气疏洩欠佳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应少食醋和柠檬等酸味食物;相反一些味甘的食物就对脾胃有裨益,此时可多食南瓜、淮山、大枣和薯仔;而姜、葱、蒜头、芫荽和豆豉等亦也可达辛温发散之效,能助身体内阳气散发。
宜保持心情愉快
除了留意食物,曹医师称中医亦「春捂秋冻」之说,即春天要保暖、秋天则要有凉快之感;由于春天由冷转暖,皮肤毛孔会疏散,对外邪的抵抗力会较弱,因此即使天气转暖,也不建议匆匆换上短袖衫,应选择「洋葱式」穿衣法,以防受凉。
她又称,春天因五行属木,脏腑是以肝对应;而于中医肝是主疏洩、喜调达、恶抑郁,故在春天尤要保持心胸广阔、心情愉快,不要发怒,「最好是多做运动,如往郊外行山,让心情跟大自然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