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出生首12个月,对事物充满好奇,甚么也会放入口。有言语治疗师指,口肌障碍可影响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当婴儿于口腔期,家长可让他们大胆用口咬一些安全物件,以助口肌发育,减少口肌障碍的机会;若两岁大仍常流口水,就应向言语治疗师或儿科医生求助。
口部肌肉包括控制上下颚、唇部、舌头及面颊活动的肌肉,幼儿的口肌在母亲胎中已开始发育,出世后36个月的口肌能力,几乎已与成人无异。惟有幼儿或因发展迟缓,出现口肌障碍。
两岁仍常流口水 或口肌障碍
言语治疗师潘颖文
救世军天钥家庭及儿童发展中心言语治疗师潘颖文表示,口部肌肉对儿童成长相当重要,影响日常发音、进食之余,亦影响学习和语言发展,甚至影响幼儿认识世界,「他们不懂得味道、分不清质感,学习形容食物时会遇到障碍,不知何谓甜,何谓硬。」
至于如何分辨幼儿口肌是否出现障碍?潘称家长可观察幼儿流口水的情况,因儿童成长至两岁应能自行控制吞口水,若仍经常流口水,则有机会口肌障碍。
BB开始食正餐后,家长可适时引入不同质感食物,助发展口肌。(iStock)
另一个分辨方法是留意子女进食情况,口肌低敏的幼儿或无能力进食固体食物,故会对质感较硬的固体食物特别抗拒,「父母可用不同方法教子女进食不同质感、不同味道的食物,并教他们使用不同餐具,勿把食物剪得太碎,若发现子女持续对进食无兴趣,甚至能力不足以咬碎食物,可向言语治疗师或儿科医生求助。」
潘指出,言语治疗师会首先向家长了解幼儿日常的进食习惯,并会指示幼儿活动舌头、造出口形,以测试其口肌的灵活性、活动幅度和力度。针对幼儿口肌的训练,言语治疗师会指示小朋友透过活动颚部、嘴唇与舌头,加强感知、力度、活动幅度和灵活度,最简单的练习为正常吹气,例如吹泡泡、吹笛、吹哨子等,可强化圆唇力度、颚部和舌头肌肉;至于吸气练习则会指示小朋友用饮管吸住纸碎,由一处移去另一处,触感游戏亦可加强肌肉感知,例如将润肤膏涂在面部,让小朋友指出位置,每周训练3至4次,持续3个月便可见明显效果。
让孩子 多吃不同质感食物
日常生活方面,潘则建议家长在婴儿口腔期(即0到12个月大),让小朋友大胆用口咬玩具等安全物件,吸吮母乳亦有助发展口肌,当开始食正餐后则可适时引入不同质感的食物,并可与小朋友每日刷牙。她又推介,卡祖笛是一种训练儿童口肌的好工具,演奏卡祖笛时不是单纯「吹奏」,而要用声带「哼唱」,可同时训练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