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认识葛优,不知道他的作品,其实也没啥,毕竟也不能要求人尽皆知。
Sir没get到,甚至想起了最近时不时听到的奇谈怪论,什么“(和郭敬明比)陈凯歌以前都拍了啥”“(和现在流量比)周杰伦数据为啥那么差”。



预告片拍的仿佛是参加了一场《吐(洗)槽(白)大会》,很多人看了表示好敢说,好能自黑啊。




因为当没心没肺的嘻笑日益成为主流,too young的观众已经开始忘记。
北京友谊宾馆,有说有笑、烟雾缭绕的客房中挤着八位壮汉。
郑晓龙开宗明义:“之前拍的那部剧,是让人哭的,这回咱们这个是让人笑的。”

当时情景喜剧(sitcom)概念尚未引入中国,《编辑部的故事》有一个近似的定义:室内剧。
室外环境复杂、杂音大,在当时的拍摄环境下同期录音成了最大难题,保持拍摄进度也不容易。
郑晓龙说:“室内剧是个新品种,多机切换,现场录音,成熟了3天就出一集戏,投资小见效快,观众爱看,关键是要有好故事。”
作为室内喜剧,没有宏大背景当噱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角色命运留悬念,看上去的确简单。

△ 冯小刚
从晚会相声到电影银幕,所有喜剧类型都背负上了同一个使命:讽刺。
还有身居主编,审时度势,给这帮人精兜底的老陈(吕齐 饰)。

或许年轻的观众会想,这情景喜剧的“头啖汤”为何让一帮编辑部耍笔杆的穷酸文人给喝了。
该剧诞生于1991年,恰逢文学最吃香,也最受关注的年头。
诗人海子去世两年,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金庸盗版小说盛行,惹得王朔都要battle。
以至于在剧集开播前的审片会,直接引起了有关方面的“特别重视”,甚至被判为“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
消息不胫而走,马上引起有关方面的很大不快。有些居然认为这是艺术中心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一些人甚至给张永经老局长写信,说他糊涂,不注意晚节;一时间《编辑部的故事》陷入了被封杀禁播,甚至要追查创作动机的险境。
编辑部人心涣散,主编老陈计上心头,假戏真做来了一场“换届选举”。










淡忘了在那鸡毛蒜皮、语境错位的安全空间里,揭不得的丑,较不得的真。
剧中涉及的版权问题、民间科学家、“假”人工智能……


“情景喜剧”,这四个字就是由王朔从Sitcom(Situation Comedy)直译而来。
这位留美归来的朋友好言相劝:“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入罐头笑声。”
一年后,这位朋友就把这杀手锏用到了自己的剧中,拍出了中国第一部的情景喜剧。

第一次把中国的真·观众,第一次请进了电视剧的摄影棚。

最初英达觉得,这是个病句:“应该是‘我爱我的家’啊。”
没想到,它竟能变成了让中国人念叨了26年的国民Slogan。
豆瓣评分9.3分,国产家庭类喜剧排名第一,成就了70、80、90后的共同回忆。

可以容纳现场观众的摄影棚置景,现场采集观众笑声;每集结束后的NG、花絮集锦。
英达,携手编剧梁左,用120集的故事包罗社会万千。
一部中国90年代的社会动态图鉴:下海经商、气功迷信、彩票奖券、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 出演气功大师的,正是那位司马南
和平:也没什么,也就是阿敏阿玉阿英,阿东阿欢阿庆,还有说相声的阿昆阿巩阿文,演小品的阿宏阿山阿丹,唱大鼓最大的腕儿就数我啦!

导演英达和张国荣出演《霸王别姬》相识,英达存了念想,很早就邀请对方客串。

而且时机也有,张国荣刚好来北京参加某个歌唱比赛的评委。
这个花絮间接证明了该剧网罗最多明星,制造最嗨娱乐效果的“野心”。
第一次荧幕亮相,是在香港中文卫视(凤凰卫视前身)。
北京卫视没播几集,便收大量观众寄来的举报信,指出:讽刺退休老干部。
于是播了6集,便草草停播:“低俗”“无聊”“不入流”。
在《成都晚报》的一项年终盘点中,《我爱我家》被评为了“年度最差电视剧”。

看到家人都治鼠不力,机关干部退休的傅老自己琢磨出了一个以鼠灭鼠法:“不光是打架,还得挑动它们自相残杀……”
和平织了一百多集的毛衣;墙上的那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傅老余音绕梁的奇怪笑声……

它不断证明着《我爱我家》高度,也不断令这高度更加难以翻越。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台都有自己的情景喜剧,让每一个观众在每天的任何时间,打开电视机都能找到一个情景喜剧。
……正是这种勤奋和努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愉快,同时也损害了梁左先生的健康。他用透支自己向社会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在工作。(2001年病故)

△ 下岗待业游手好闲,“始祖老舅”牛小伟
CCTV8的情景喜剧,CCTV3的小品集锦几乎分庭抗礼——
上海的《老娘舅》,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陕西的《西安虎家》,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冲》……

△ 《西安虎家》

搞出了“中国式虎口脱险”的高级算法——《地下交通站》。

但在今天,这部别出心裁的《地下交通站》早已被同时期的另一部作品掩盖。
为无数人向往的江湖缥缈,立下了一个脚踏实地的定义——

被导演尚敬要求声音洪亮,把“排山倒海”喊破嗓子的姚晨,一集只有1000。


“写剧本还房贷”的笑谈背后,是宁财神殚精竭虑的苦功。
当《武林外传》原定40集的,被延长为80集时,对兑水深恶痛绝的宁财神,狠狠顶了下来。
前40集写得特别顺,到60集后,体力开始跟不上,最后20集是咬着牙写出来的。
最后20集,宁财神一度写不动,剧组只好整整停工一个月。
出于自嘲,第77集里句号扮演的捕头,取名谢步东——“写不动”的谐音。

戏外的“秀才”,宁财神对当时的影视剧行业也很“绝望”:
有过那么一会,我答应一个剧组写剧本,几十个人就等着我开工呢!他们催得越急我写得越慢,脑子里跟八宝粥似的,咕咕嘟嘟糊里糊涂的。每写一句话,脑子里就要跳一下,后脑勺也要发蒙,那种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感觉,真的没法说。
《武林外传》的成功是背后创作者受苦捱穷,拼出来的“爆款”。
对比同行,同时期的情景喜剧没有了这才华、心气儿的“兜底”,诸多问题早已暴露得一干二净。


在Sir的印象中,在CCTV8见识过在十几分钟的正戏过后,补上将近十分钟的幕后花絮凑时长。
固定人设、相似套路,类似的题材扼杀了最后的新鲜感。
光是描写北京胡同生活的,Sir随手一搜——《巴哥正传》《低头不见抬头见》《小房东》《鸡毛蒜皮没小事》……
以前我们有的是《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
现在我们有的还是《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



△ 《家有儿女初长成》《新编辑部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

模仿的阶段,国产情景喜剧在《我爱我家》时已经完成了。
给你青春带来笑声的,是《老友记》《老爸老妈的浪漫史》《IT狂人》《生活大爆炸》……
又或者说,当我们在网络段子和快手抖音中乐不思蜀的时候,还会有人想要再现国产情景喜剧荣光吗?

英达:我第一个尝试了情景喜剧,就好比点了一堆篝火烧得很旺,然后我走了。后来一看要灭,往里面续柴火的人太少了,所以我要自己回来接着再往里续柴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